从皮肤科临床角度看,有哪些功效护肤需求待

这些都是消费者端真实存在的需求,品牌可思考如何落地。

来源

聚美丽

作者

August

近两年,以“敏感肌”、“皮肤屏障修复”为代表的功效性护肤赛道,热度不断升温。“医学级”、“皮肤学级”、“专业级”之类的前缀形容词也是屡见不鲜。

作为最懂皮肤的高知群体,皮肤科医生在品牌端与消费者端都备受推崇。消费者希望从医生这里获得科学有效的护肤知识和解决方案;而品牌则希望通过医生的临床研究与经验,推出更好的功效性护肤品。可以说,在市场调研方面,除了品牌自己调查、买数据公司报告之外,皮肤科医生也是一条极好的用户需求反馈渠道。此外,随着医美项目越发普及、亲民,在医美治疗的各阶段中,如何配合使用护肤品也成为一个新的消费场景。对此,品牌们其实有必要听一听皮肤科医生在临床的体会与感触,因为这些不是“概念性”的需求,而是真实存在的。5月10-11日,由聚美丽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化妆品科研趋势大会以互联网在线直播的形式正式举行,在“聚美丽学院”“聚美丽视频号”同时呈现。5月10日上午的第二场圆桌对话中,各位皮肤科临床专家围绕《从临床的角度看,有哪些功效需求没有被满足》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这场对话由上海医学美容和皮肤健康研究所秘书长、医学博士鲁楠主持,分享嘉宾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整复外科激光团队带头人姚敏、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樊一斌、前哈佛皮肤科医生/现浙江大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哈佛医哥-Dr.Jeff、安加医疗美容联合创始人田艳丽。(注:整场对话经过聚美丽记者整理,共1.5万字,篇幅过长,因此拆分为上下两篇来发布。)以下为对话实录:Q1.皮肤科临床中,哪些皮肤问题与护肤有较大相关性?

当下,很多化妆品企业都渴望能够从临床的角度出发,与皮肤科临床专家合作来进行产品研发。今天的圆桌论坛,其实是希望大家能够共同讨论出可行的化妆品医研共创的模式。

在皮肤科临床当中,有哪些皮肤问题与护肤有较大相关性?或者在临床过程当中,哪一类就诊的需求最多?

我在九院的整形外科主要从事光电的治疗,我们的病人大部分还是为了“面子工程”来的,细分后主要有几大类:

第一类是创伤引起的各种疤痕,比如外伤性、痤疮后的瘢痕等等,这是一个治疗的热点;第二类是来自色素性一类的疾病,比如经常在街上看到小朋友脸上有各种色素样的改变,例如有一块黑斑或者红斑,再或者上面还长有毛发的色素性的斑等等。这一类我们叫做色素性疾病;第三类是常见的血管类疾病;第四类是由光老化引起的,希望获得年轻化一类的病人。通常来说,我们聚焦这几类的病人最多。针对这些病人,我的治疗还是以光电为主。因此,我们所面对的临床需求,是光电术后的使用产品中,我们现在仍然没有看到一个获得审批能标准化使用的产品。光电术后产生的损伤,有的是热损伤导致,有的是微创损伤导致,无论哪一类损伤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或者不同程度的皮肤损害。术后我们都应该有一些保护性的措施,但是到目前为止,医院和专业医生,他们在光电术后也只是采用一些激素类的产品。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光电术后使用的比较特异性的、能够针对术后不同需求而研发的这一类产品,我觉得这对于我们国家的相关企业,应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总结来说,在临床的光电治疗当中,它对于皮肤的破坏和损伤,实际上还是有很多机会可以与护肤品结合与应用。

请问哈佛医哥,在你的临床工作中,包括前期在哈佛大学,在国外和国内碰到的皮肤问题有没有比较大的差异?

第一个差别是皮肤癌的问题,美国和国内最大的差别是皮肤颜色。美国人得皮肤癌的几率特别高,大约每4-5个美国人中,就会有1个得皮肤癌。最主要的问题是因为美国人皮肤偏白,所以紫外线更容易让他/她们的皮肤细胞基因突变,然后导致癌症。

这时候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防晒。所以如果我看8小时门诊,至少1-2小时都在强调防晒的重要性。在我看来,不管是用防晒霜或是防晒帽、防晒伞等方式都可以,只是需要把防晒的重要性跟患者强调。虽然在护肤品领域,很多人普及各种方法来改善我们肌肤的困扰,但是一些基本护肤的理念也很重要,比如防晒、保湿等等。第二个差别是痤疮。有实验证明,95%的人都会有痤疮困扰,当然大部分是轻微的。而来我门诊的患者,他/她们的痤疮都很严重,不然也不会被家庭医生或者别的地方医生介绍到我的门诊。那么大多数轻微的痤疮,用一些护肤产品的确有用,不管是清洁,还是疏通毛孔、减少皮脂腺出油,对于这些情况来说都有帮助,另外也可以将护肤品加上有需要的处方药或非处方药搭配来使用。第三个差别就是皮肤保护,一是防晒,二是保湿。在美国,湿疹也比较常见。我之前在波士顿,一年有六个月下雪,于是我们就会开空调,暖气会让皮肤特别干燥,湿疹也会特别严重。但是当地很多人比较懒,尤其是男性患者,很冷的时候喜欢洗热水澡,甚至是烫水澡,洗完之后也不保湿,湿疹就会加重。所以我认为保湿是最基本的事,每天使用保湿霜,甚至一天用两次,这样才可以很好地改善患者的皮肤状态,这也是我们需要强调给患者的。这些就是在国外皮肤科领域的常见病症,第一是皮肤癌,第二是痤疮,第三是湿疹。

所以从你的观点来看,很多皮肤临床的问题当中,你们已经自然地融入护肤理念和产品介绍给患者,作为他/她们日常保护皮肤的理念和方式,对吗?

是的,通常患者来看诊的时候我们会给他/她们不一样的洗面奶、防晒霜和保湿霜。有点像美国的万圣节,小朋友去要糖,我们的病人也是,离开的时候会带走一大堆小样回去使用,这些都是护肤产品。

在皮肤科临床的问题中,我们已经自然而然地融入护肤理念和产品介绍给患者,作为他/她们日常保护皮肤的理念和方式。

我个人认为功效性护肤品在我们皮肤科临床中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在临床工作中一直会用到的产品。

我们把它的应用场景分成两大类来看,第一大类是传统的皮肤病。就像医哥刚刚说到的湿疹。我们临床碰到的湿疹、银屑病、特应性皮炎,除了会用传统的方式或用新兴的生物试剂治疗之外,还会辅助使用保湿剂来修复患者的皮肤屏障。像湿疹这类皮肤病,国内外多个研究都发现患者皮肤的表面菌群是紊乱的,所以现在很多化妆品研发公司会聚焦在皮肤微生态,想要通过护肤品来辅助改善这些皮肤病。那么临床当中,皮炎湿疹这样的病症在使用药物控制好了之后,我们也经常会提醒患者少清洗、多保湿,选择功效性的护肤品。第二大类是和美容相关的皮肤疾病,比如我们常常碰到的斑敏痘。在临床工作中我会经常碰到这样的病人,还有很多化妆品研发公司可能都在针对这些方面,研究能够起到改善作用的护肤品或成分。临床当中的斑敏痘是和化妆品研发公司密不可分的。我相信应该没有观众能很自信地说,自己的皮肤一直以来肤色均匀、皮肤光滑、从来不长痘、不泛红。就像医哥说的,长痤疮、长痘痘基本上每个人都会碰到。另外,在中国临床指南上也写到,90%以上的人一生中都会碰到长痘的情况。针对痤疮这个皮肤问题,在门诊我们可能会用到抗生素,甚至会用到维A酸、避孕药。但这毕竟是药,民间会认为“是药三分毒”,所以我们经常会在用药的过程中配合一些功效性的护肤品,甚至是一些含有酸类的制剂。药物毕竟都有疗程和副作用,必然有停用的一天,那么在药物撤退以后,为了不让痤疮反复,我们可能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选择一些含酸类的护肤品,或者选择能够改善痤疮的护肤品来减少疾病的反复。另外,医院的自费药店里面会放置一些功效性护肤品,作为临床上辅助疾病治疗的手段。或者在临床用药停止以后,作为一个维持的手段来进行长期治疗,这是我们非常看重的一点。严重的痘痘可能在消退以后会留下痘坑,就像姚老师讲的,他/她们做的激光美容比较多,我们也会给患者做点阵、黄金微针等有创治疗,之后还会用到修复面膜。在做完这些有创治疗后,损伤后的皮肤也可能因人为的创伤产生炎症后的色沉,这时候可能不需要用药,但是我们会使用具有美白淡斑作用的功效性护肤品。针对斑的问题,我们在临床上发现很多种类,比如黄褐斑、老年斑、雀斑、咖啡斑等等,而很多功效性护肤品都主打美白淡斑,其实每种斑选择的治疗手段不一样,需要配合护肤品也不一样,这里面最难治疗的是黄褐斑。我的科普中,黄褐斑会提及比较多。关于黄褐斑我们不会选择过度的光电治疗,因为光电治疗有可能会激发术后炎症色沉,除了有色素的问题,还会有血管的问题等。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在口服药物、系统用药的基础上,其实临床医生可以选择的外用试剂是有限的,但是我们能选择的功效性护肤品有很多,其中包括含有氨甲环酸、、曲酸、维C、熊果苷等成品的产品。在改善色素斑的过程中,这些具有美白作用的功效护肤品是我们临床医生非常看重的。最后一个是敏感。临床中比较常见的是玫瑰痤疮,而玫瑰痤疮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它有几个阶段。最常见的早期阶段是局部有炎症,有一些感染的表现,除了皮肤泛红之外还有红色丘疹,这时就需要抗炎症药物。而且我们经常会配合药物治疗,选择宣称有抗炎症作用的护肤品来辅助改善它,比如某品牌产品,我们科室用的挺多的,里面有马齿苋、洋甘菊等具有抗炎作用的成分。玫瑰痤疮在经过两到三个月的正规治疗以后,局部的炎症可能消失了,剩下的问题可能是血管神经敏感,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更换系统用药。在玫瑰痤疮进行到第二阶段中,我也在思考是否有哪个护肤品公司能够研发一款针对血管神经敏感的产品,在临床中能够辅助医生治疗,它的功效不用多强,但是临床中需要有这款产品。

想请问田老师,现在医美治疗非常流行,希望从您的临床经验给大家聊一聊,现有的医美技术是不是已经能够完全满足我们美容抗衰的需求,您的临床感受是什么,有没有一些护肤品也可以进行结合的地方呢?

早期我在体制内有20年的工作经验,医院工作,后来我自己去创业的核心点是因为我意识到,我们每个医生其实这一辈子能够照顾的求美者并不多。医院的时候,我有很多想法,但是很难落实。

现在医疗美容很卷,回到我们所有的客户/患者思维,我第一个思考的问题是,她/他们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其实我们前面讲到的敏痘斑这些问题,功效性护肤品对于她/他们真的非常重要,甚至于我觉得对于很多人来说,比如说黄褐斑,我们根本不知道它的确切病因是什么,医生只能帮助到患者治疗。所以又回到我们医生的人文,只能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我认为,从患者来到诊所之前就要做皮肤的准备,需要护肤品的介入。但是很多患者没有做好皮肤准备,像早C晚A非常流行的国外思路来到国内,为什么在国内会遇到很多问题?大多是因为没有考虑皮肤适不适合,基本都是盲目从众才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所以我本身认为,很多治疗是破坏性的。在这个时候,皮肤准备就非常重要,我们还是要回到患者/求美者/客户的需求,她/他们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皮肤健康,任何以破坏皮肤健康、造成更多困扰的治疗是需要三思而后行的。第二个我在临床中思考的问题是很多医生是被厂家教育的。所谓被厂家教育就是告诉我们有哪些成分,医生可以怎么做。品牌背后的溢价,大家知道最核心的点,是因为一个品牌的背后有证据、有依据、有持续的观察。那么进入到我们的临床医疗以后,从患者早期的医疗美容准备,到做即刻的皮肤修复,所有的医疗美容和生活护理是不能分割开的。比如,在单次疗效最大化的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有不良反应,这时术后修复的细节落地就非常需要好的功效护肤品来保驾护航。再返到求美者的皮肤的状态去看,无论是我们认为的炎症肌肤,还是色素的肌肤问题,安加的四大品牌体系中的祛斑焕颜、炎症肌肤管理、无创抗衰、美学年轻化,这些体系中都有护肤品可以进行很好结合的点。我的诊所在北京和沈阳两地,我能够提供给大家的支持是什么?是北方患者皮肤的变化。中国幅员辽阔,跨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一种护肤品不可能适合所有人的皮肤。所以这种定制化的方案,也许能够提供一些素材给到大家。但这个想法可能大部分还停留在我们的意识里,并没有落地,还不能够去造福所有的患者和客户,虽然这条路很长,但是非常有价值。我很开心可以看到很多医生,跟我有相同的理念。做治疗之前,一定要讲到皮肤基础的护理,我在用完之后也会让客户反馈,肤感如何、症状是否有改善。有人告诉我没有用,但我想说,如果两天就有用的话,产品里面一定有问题。所以我们需要非常长的随访过程,才能搜集到鲜活的、一手的资料,然后得到患者的反馈。Q2.医院科室里,有哪些护肤品可以供医生在诊疗术后选择?

第二个问题,想问问各位专家,在你们的临床活动当中,医院科室里面都有哪些护肤品可以供你们在诊疗术后进行选择?从你们的角度出发,如何来判断哪一个产品更好?怎么给患者进行更准确、更优质的推荐?

我先来抛砖引玉,这个问题挺难回答的。医院,没有太多的护肤品能让患者选择,我们仅仅只能给患者咨询,更多的还是介绍。

我们告诉患者治疗前后或者日常需要具备的护肤概念,比如最基础的保湿。同时,也会推荐现在比较好的一些品牌,建议患者使用保湿产品。另外,有时我们也需要消炎、促进皮肤修复的产品,医生的角色给患者一些建议和推荐而已,其中提到的一般是市面上比较有名的或者是大家觉得经过检验的产品。因为我们站在医生的角度,发声比较谨慎,尤其对于产品。据我所知,目前没医院直接和患者见面,所以我们只能推荐市面上更多在使用的一些产品给患者。坦率地说,像我们医生因为常年从事医疗工作,每天有几十、上百的病人看诊,你会有大量的信息反馈、收集、分类,并且需要给到患者一些建议。但是具体让我谈品牌,我不会非常具体的说,因为有时候医生对产品也不是特别了解,所以我们只会告诉患者需要做哪些动作,比如术后的防晒,有哪些化学或者物理的防晒产品,或者物理性的防晒工具等等。再比如说,现在敏感肌肤的发病率特别高,我在门诊时,每天都会看到1/3左右的敏感肌患者。那么我就需要告诉他/她,要注意防范哪些、使用哪些产品。目前站在我的角度,只能这样推荐。

其实关于功效性护肤品,我觉得品牌和皮肤科医生还是应该多沟通。

从我个人角度,经常有功效性护肤品牌输出好的产品给我们。但是对医生来说,品牌展示的PPT上面的分子机制和论文,这些只是基础,对临床医生而言,更看重的是临床经验。医生和研发团队最大的区别是医生要在临床上给很多患者使用产品,而由于医患关系的特殊性,大部分患者和医生有比较高的黏性,简单来说就是患者看完门诊后需要回来复诊,把产品的使用情况反馈给医生,当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后,医生才会做出这个产品好不好用、有没有效的评价。所以,如果有品牌输出给我们一些他/她的理念,除了基础研究之外,我们还需要他展示一些自己做的临床案例。我了解到,一些护肤品牌都会和医生合作来做临床的观察,这样做的品牌还是比较少的,而且我们临床医生也很愿意做这样的观察。回到临床治疗中,很多皮肤问题确实需要用到功效性护肤品。比如在做完光电治疗以后,以前我们是拿冰块敷,结果发现冰块的镇静、修复作用还不够,还需要用面膜。治疗色斑也是一样,使用光电给患者打完雀斑之后,如果出现返黑的情况,这种情况医生就不管了吗?不是的,我们会和品牌去沟通,需要什么样的功效性产品来帮助临床治疗。其实我们国内业界几个大型年会,包括中华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年会上也会有很多的品牌参与,因为临床上功效性护肤品确实用得不少,作用也得到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皮肤科临床医生的认可。但我觉得可能医生和品牌的沟通接触都比较有限,像很多比较知名的品牌,我们接触的比较少,可能大家都没有踏出这一步。我认为,不要涉及到太多的利益,踏出这一步也没有什么问题。我需要,你能提供,我为什么不能合作呢?

做个补充,我认为体制内的各位老师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其实也有一些品牌来找我,做大型的多中心临床观察,但我都会医院去。在功效性护肤品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医生应该大胆地迈出来去学习、接触它。

因为没有人比我们更懂护肤,我们可以把这个知识深化到患者/客户的日常生活中,让她们获得最大的利益,让她们的皮肤越来越好,花更少的钱收获更好的结果。另外,我们一定要做原理的剖析。任何的材料在进到我的诊所之前,必须要进行我们的临床验证,我才有可能会采纳。同时,我们也会找很多的证据,比如你有没有临床的研究,有没有这种成分。很多品牌只是产品里有这个成分就告诉我有这个效果,我是不认可的。我一定要在临床中摸索,然后得到好的结果,才有可能推荐给我们的患者/求美者。

从皮肤学科的角度来说,护肤品确实能够在诊疗过程中起到它相应的作用。抛开销售渠道、法规限制,从技术的维度出发,不管是医生应用,还是患者就诊,都有护肤品的使用需求。

我觉得一个患者来就诊,就是希望医生给他/她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比如痤疮或者斑的问题,我除了给患者激光、开口服的药,还会给他/她搭配护肤的一系列产品。在国外,我们会患者开处方药、非处方药,还会给他/她们开洗面奶、保湿霜、防晒霜等护肤品。我讲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比如患者有斑的困扰,基本上我们都是以激光的方式帮他/她们祛斑。但是如果用激光淡斑的话,会很容易返黑,亚洲人返黑的几率比白人高,所以我们也要针对患者找到最适合他/她的护肤品来搭配使用。假设今天一个白人过来淡斑,他/她返黑的几率没那么高,皮肤耐受也更好。给他/她打完激光后,我会直接给他/她涂抹某国外品牌的维C,在哈佛也有15%浓度的维C,但是同样的产品放在中国人的皮肤上使用,反而会导致返黑的问题。所以中国人来看门诊,如果他/她们的皮肤已经受损,我们会调整患者打完激光前后的产品。例如涂抹激素,可以避免返黑。另外还可以涂抹一些低浓度的美白产品,不是15%的维C,可能是3%-5%的维C,或者是一些加了烟酰胺的产品。在国外,我特别喜欢哈佛的一点,是医生和药剂师一起合作给病人最好的解决方案。因为药剂师可以搭配不一样的成分,不管是普通的护肤成分,还是处方、非处方药,它们都可以搭配在一起。所以如果在市场上有好的成分适合患者,我们就会建议给药剂师。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找不到一个很合适的护肤品给某些患者使用。大多数的护肤品比较适合美国人,或者适合普通肌肤,但是如果有一个人是敏感肌,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就会和药剂师一起搭配一些护肤产品给他/她们使用。如果你问我哪些产品、品牌比较常用,美国有一个品牌的保湿霜很适合敏感肌的朋友使用。另外,我们也有一系列的防晒霜推荐给患者。如果说到功效性护肤品,不管是想要抗老,还是想要美白、淡斑等,我们都会针对这个患者的问题和皮肤状况去选择搭配产品。如果没有适合他/她的护肤品,我们也会找药剂师搭配好成分给他/她使用。那我们怎么挑选这些产品呢?第一看医生的导师之前如何教学,第二看医生自己的临床经验。如果我们发现患者用某一款防晒霜的反馈特别好,我们自然也会给更多患者一些小样,他/她们喜欢就可以去旁边的药房买,美国医院的。我们有很多护肤品在诊所里面,医生一定会帮患者挑选好适合他/她们的产品。医院不让药企进入,医院不想让药企的利益绑定医生的想法。

我觉得医哥分享的内容非常个性化,去定制一个全套的诊疗方案给患者,从皮肤原本的问题出发,再到治疗手段与护肤品的结合,最后给他/她全套的治疗方案。从治疗效果或者患者利益的角度来说,这样对患者来说是利益最大化的,他/她可以得到一个最优质的诊疗方案和最好的效果。

但是可能我们国家还不能做到这样的个性化,能够达到当你选择的时候,方方面面的产品都能够选到这么精准。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可能我们的护肤品与临床的结合还是有很多结合点可以发掘的。

是的,众所周知,维A是比较好的抗痘成分,可是大多数人用的时候皮肤会敏感,这时候我们就要调整配方,不管是护肤品的维A,还是A醇、A脂,还是药的维A酸,我们都需要专门给患者定制一个更适合的维A配方,这是我们常做的事。

其实我们很多产品是CDSS(ClinicalDecisionSupportSystem临床决策支持系统)里没有的,是哈佛的药剂师来搭配。比如针对敏感肌的激素,我们会让药剂师去除激素里能导致过敏的成分,药剂师可以做到这一点。再比如维A,大多数在市场上使用的成分浓度是0.、0.05、0.1,但是中国人和敏感肌的朋友就是用不了0.的,这时候我们会搭配0.的维A,让患者慢慢建立耐受。这也是哈佛药剂师用仪器专门做的,它没有在FDA注册,所以在别的药房买不到。我和药剂师一起搭配制作过,我觉得蛮好玩,像做菜一样,加点糖、加点盐、加点葱。

的确有临床药师的主导参与,医生可以去承担责任,可能未来在中国,这也是一个方向。我觉得如果要做精细化的护肤品,医院,而樊医生、医院,医院的体制、政策的监管,包括产品的使用,实际上还是有很多的壁垒。

如果一个研究人员自己发明的药流转到社会,医院,实际上也牵涉到一系列法律上的问题。所以怎么能够针对市场或者患者需求进行精准化护肤品的研发,以及产品特殊功效的获批、建立产品的使用标准与共识等都是问题。另外,护肤品也分不同的层次,除了大众市场可买到的功效护肤品之外,医院里使用或者销售的产品,我觉得就现在来说,还是任重而道远。护肤品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去做这样一件事,因为这个场景下对护肤品的需求是切实存在的。本文是本次对话精华的上篇,在下篇,皮肤科临床专家们将继续探讨护肤品对抗糖化、抗氧化等热门概念有哪些作用,以及为如何实现医研共创,打造闭环提供建议。视觉设计:筱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mdad.com/mbgm/119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